期刊专题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引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特指冠心病中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以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为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后续的一系列级联反应,随之发生的心力衰竭、心脏破裂或恶性心律失常,则是临床上ACS患者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迅速确诊以便早期治疗,尽早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可极大地改善ACS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各种心血管指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诊断标准,包括典型的胸痛病史、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及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酶学升高/降低的动态改变[1]。但并不是所有发生了心肌坏死的患者均有典型的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在ACS的早期诊断中就具有很大价值。1955年KARMEN等[2]报道坏死的心肌细胞可释放出谷草转氨酶,自此心肌损伤标志物在ACS 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肌肌钙蛋白因其对心肌损伤的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且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尤为重要的是它可用于疑诊ACS患者的危险性分层,仍是AMI诊断的“金标准”。但根据心肌细胞坏死区域肌钙蛋白释放的动力学特点,它们在胸痛发作6h后方能检测到,而且除ACS外许多其他引起肌肉组织坏死的病理情况下也可释放入血,引起血中浓度升高。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内外一系列研究发现,与心肌缺血/坏死相关的另一指标--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ACS的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综述其生理学特性、代谢特点及其临床应用等。

全军“十一五”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编号06MA367

2015-06-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139-1141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广东医学

1001-9448

44-1192/R

2015,(7)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