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11~13+6周胎儿额面角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孕11~13+6周胎儿额面角,探讨超声软指标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相关性,并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于孕早期11~13+6周用传统超声标记物和血清学指标对658例孕妇进行风险评估,对331例高风险孕妇行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所有核型正常组(627例)与非整倍体组(31例)间额面角超声数据差异,同时用回归模型分析额面角与颈部透明膜厚度( NT)、妊娠相关蛋白( PAPP-A)和游离人绒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 fβ-HCG)的关联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评估额面角测量对于识别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孕早期染色体非整倍体胎儿额面角(91.5±5.0)°显著大于正常组(82.6±3.9)°(P<0.05);额面角与NT(r=0.006,P=0.843)、PAPP-A (r=0.016, P=0.802)和 fβ-HCG(r=0.109, P=0.841)均无显著关联;ROC曲线表明当额面角为88.6°时,对于提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敏感性达到68.4%,特异性为81.4%,曲线下面积为0.776。结论额面角与孕早期胎儿染色体异常显著相关,可作为孕早期提示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补充标记物。
额面角、孕早期、超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非整倍体
R71;R44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2B061700017
2014-06-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173-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