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置结构:比兴的基础——以《周易》卦爻辞为例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的重要概念.自汉儒以来,相关论述不胜枚举,然而比兴缘起及其根源等关键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现代学者提出《周易》卦爻辞运用了比兴,从而将比兴的历史追溯至西周初年.①李镜池首开此论,在《<周易>中的比兴诗歌》一文中,他对比爻辞和《诗经》的语言形式,提出《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糜之.”与《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是与《诗经》相同的“兴”.②高亨则明确使用赋比兴概念归类卦爻辞,他认为《中孚·六三》、《丰·上六》、《睽·上九》等采用了赋的手法;《否·九五》、《鼎·九四》、《井·九三》等运用了比;《大过·九二》、《大过·九五》、《明夷·初九》、《中孚·九二》等的结撰手法则是兴.他总结这些卦爻辞说:“多是语言简古而清秀;描写明朗而多形象;比兴亲切而有味”.③
并置结构、基础、周易、卦爻辞、关键性问题、重要概念、运用、语言形式、有效解决、西周初年、手法、历史追溯、赋比兴、中国、学者、形象、诗学、诗歌、描写、美学
I20;TQ3
2014-08-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0页
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