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人之心”——支遁的庄子逍遥义
北宋晁迥指出:“南华之书有说‘逍遥游’,盖明大小虽殊,而能随己自足,不越涯分而过贪.西域之书有说‘解脱门’,盖明次第皆空,而能见理无著,免罹虚幻之所缚.誓将乘逍遥游,入解脱门,予苟能然,岂有不当?二教参用,有何相违?”①其中,“解脱门”原指佛教概念中的空、无相、无愿三大解脱门,是通往涅槃境界的必经之路.汇通儒道、雅好贝典的晁迥将其与庄子《逍遥游》参用并举,自称“誓将乘逍遥游,入解脱门”,并坚信这种联庄通佛的主张无何“不当”、“相违”之处.在具体阐释逍遥义的部分,晁迥则几乎全盘接受了郭象的“适性逍遥”说②,同样也淡化了《逍遥游》原文中关于“有待”、“无待”的讨论,认为“小大虽殊”的形相差别并非“逍遥义”关键所在,而唯有抱持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处世心态,为人不越分、凡事莫贪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
至人之心、庄子、逍遥游、逍遥义、适性逍遥、涅槃境界、处世心态、儒道、教参、概念、佛教、淡化、阐释、北宋
B9 ;I20
2014-08-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14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