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准合同制度的历史演变与体系效应
准合同制度是我国《民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包括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准合同概念源于罗马法.随着合同一般概念的发展,准合同概念中的意思论要素被法学家们不断强调,其中,近代自然法学派尤其重视对准合同概念进行意思论的改造.然而,意思论的准合同处于法定之债与意定之债的中间环节,已不再被当代主要大陆法系国家立法所坚持.由于我国《民法典》的立法者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立法思路,所以,我们应在法定之债模式下理解准合同制度.无因管理制度的准合同属性主要体现在《民法典》第984条中,即管理人管理事务经受益人事后追认的,从管理事务开始时起,适用委托合同的有关规定.然而,这一规定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值得商榷.准合同理论对不当得利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构返还法体系和统一化或类型化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方面,而非体现在对具体合同条款的准用中.
《民法典》、准合同制度、无因管理、追认、不当得利、给付
28
2022-03-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9页
13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