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法律与社会观念“冲突”下死刑和死缓的界限问题--以“李昌奎案”为例

引用
“李昌奎案”一字之差的两份判决书,却是生与死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法院在二审中以“李昌奎及其辩护人所提被告人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悔罪态度好,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为由(我们将其视为适用死缓的积极条件),在终审判决书中改判李昌奎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但是无论是从案件发生的背景还是被告人的作案手段、作案动机、危害后果等方面分析(适用死缓的消极条件),李昌奎的犯罪情节都极其恶劣。在法律未对死刑和死缓作出明确的区分时,我们的关注点在于死缓应当如何准确适用,即作为死刑和死缓界限的若干因素(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应如何在社会观念和法律的“冲突”中得到正确考量。

死缓的适用、积极条件、消极条件、社会视角、法律视角

D924.1(中国法律)

2015-08-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278-278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法制博览

2095-4379

14-1188/D

2015,(20)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