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经原非诤弘法方便成——2016佛教辩经会侧记
辩经,源自于古印度,是佛教达到树立宗旨、辨明经义、扶正祛邪、训练因明等目的所采用的一种方式.唐代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过程中,充分参与了当时古印度诸国间最高规模的“无遮大会”,与当时佛教和外道各派的顶尖人物辩论大道至理,最后以高妙的智慧及卓越的风度折服群英而获“大乘天”之尊号.辩经的传统随古印度高僧传入我国藏地后,成为了藏传佛教各派重要的僧才培养手段;佛教在汉地的传播中,则多采用具有儒家教学特色的“复讲”方式,即弟子或学僧复述师父或老师讲经的套路进行学习训练.为了能够与时俱进地创新佛教弘法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掘佛教团体联系和服务广大信众的新功能,积极为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佛教独特的文化启迪和智慧支持,中国佛教协会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借鉴当今国际大专院校辩论会的形式,首次在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杭州灵隐寺,成功举办了“2016佛教辩经会”.本人作为《法音》记者全程参与了此次辩经会,收获匪浅,特撰此文以飨读者.
2016-08-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