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学界关于动机与目的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没有严格按照犯罪目的既有的概念来使用这一用语,同时,动机与目的的相对性也使两者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以现行立法为基础、以动机与目的之本质属性为根据,在”超过的主观要素”中划分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是可行的.目的内容的客观性和动机内容的纯主观性是划分两种主观心理因素的根本标志.在学理上,目的犯可以分为肯定性目的犯与否定性目的犯,单一性目的犯和选择性目的犯,实质上的目的犯和形式上的目的犯.刑法应当取消形式上的目的犯的规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认识分歧和认定困惑.我国刑法指明的犯罪目的,多为犯罪目的,个别属于犯罪动机,也有一些并非属于超过的主观要素,其实是该罪的意志因素.其中,既有明示的规定,也有隐含的规定.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型财产犯罪以及贪污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并非是超过的主观要素,实属各罪的意志因素.
犯罪动机、犯罪目的、超过的主观要素、目的犯、意志因素
25
D9(法律)
2008-05-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