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让与中基础合同变动的效力判定
债权让与中基础合同当事人对基础合同的变动本质上属于处分行为,应当抛弃协商变动和非协商变动的分类,而是区分狭义之债变动和广义之债变动,并根据让与人是否享有处分权、其处分权是否受限等基准对变动情形进行类型化,再适用"处分行为"逻辑判断相应变动是否有效.对狭义之债的变动,让与人无处分权,该变动原则上无效,例外时为保护未收到让与通知的债务人,该变动对其有效.对广义之债的变动,让与人基于基础合同当事人地位享有处分权,但应区分处分权不受限和受限两种情况.处分权不受限时,该变动完全有效.《民法典》第765条属于处理处分权受限情况的规范.依据该条规定,此时变动行为的效力状态是不得对抗受让人,而"不利影响""通知后""无正当理由"属于判断处分权是否受限的因素.为整合当前协商变动与非协商变动的效力状态判定进路,可改变相关非协商变动研究中仅关注形成权归属的逻辑,转而适用第765条的处分权受限逻辑.将非协商变动中原本用以判断相关形成权归属的"何者对该形成权享有更大利益"标准嵌入有无"正当理由"之中,作为判断让与人适用形成权进行处分的权限是否受有限制的关键因素.
债权让与、基础合同、保理、处分行为、形成权
D923.6;F830.8;F301.1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21NDQN259YB
2023-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