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基于功能主义的评价标准构建与实践应用
关于“‘知假买假’者能否主张惩罚性赔偿”,大部分既有研究属于形式主义争论,在说服力、精确度、合理性三方面存在不足,故应转向功能主义,重构评价标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第1款的制度功能为威慑与制裁.由法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结果可发现,知假买假者是上述两项功能的主要执行者.然而,他们的主张不应在所有场合都获得支持.基于威慑功能,应以知假买假能否帮助提升“被追责率”为判断标准,考察欺诈行为的隐秘程度与消费者相对于维权收益的维权成本;基于制裁功能,应以知假买假打击的欺诈行为是否具有较大负外部性为评价标准,考察欺诈行为造成不特定多数消费者人身损害的可能性及程度,以及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程度.将上述标准应用于实践,可将作为知假买假对象的欺诈行为区分为“强威慑强制裁”“强威慑弱制裁”“弱威慑弱制裁”三种类型,并予以区别对待,从而得出更妥当的处理结论.
知假买假、欺诈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赔偿
2020-04-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6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