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803X.2010.20.036
从接受美学看霍译《红楼梦》中黛玉形象的裂变
@@ 接受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理论依据,以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为主要代表.以从接受出发来分析作品为核心思想[1].20世纪80年代中期,接受美学进入我国翻译研究的视野.而20世纪70年代正是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开始翻译<红楼梦>之时,他采取归化翻译法,译文地道简洁、生动活泼,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但是这也意味着一味地顺应本国文化,将外来文化拒于门外,使得原作及其中的人物的真实色彩淡化,产生裂变.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谈霍译<红楼梦>中黛玉形象的裂变.
红楼梦、接受美学、黛玉形象
J20;I207.411;I046
三峡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
2011-03-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