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0313.2011.09.027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影像学研究新进展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反复作用而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部分肝硬化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最常见的类型为肝炎后肝硬化,以20~50岁多见,男女比例为4 ∶ 1[1]。肝炎后肝硬化最常见并发症是门静脉高压症,指门静脉压力大于200 mmH2O,即14.7 mmHg。门静脉高压后,门静脉内的部分血液通过主要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及主要分支(左支及右支)、胃左静脉经门体静脉吻合的侧支血管回流人体循环,由此形成了多条离肝性的侧支循环通道,其中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为常见,破裂后导致的致命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死率高达30%以上[2]。在临床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实施手术或介入治疗时必须要考虑到这些血管的情况。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DSA(数字血管减影)门静脉造影等介入类检查和以超声、CT、MRI为代表的非介人性检查。现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影像学研究、肝炎后肝硬化、影像学检查方法、上消化道大出血、乙肝病毒感染、数字血管减影、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下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造影、门静脉压力、慢性进行性、常见并发症、主要分支、研究进展、男女比例、门静脉内、临床
R575.21;R814.42;R445.2(消化系及腹部疾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50033;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010JQ0039;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1SZ0237
2011-12-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01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