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革命家务——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学陈敏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在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的背景下,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陈敏运动".基于劳动英雄模范评选、"算账"和劳动竞赛、"制定个人生产计划",共产党实现了对家属妇女的生产动员.此外,"学陈敏运动"还包含着"组织起来"的治理诉求.在这一过程中,家属妇女劳动的技术、经济和政治价值被直接承认.在"学陈敏运动"的生产动员和组织中,共产党提出"建设革命家务"的话语塑造和制度安排.嵌套着公私结构的"革命家务"包含三个层面内涵:首先,革命家务不仅指革命组织及边区财政和物资的生产和积累,更隐喻着革命事业;其次,革命家务中的"公家"是一个嵌套包含"大公家"和"小公家"的多维差序制度结构,尤其"小公家"为革命家务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制度基础;最后,将传统的个人家务甚至"养娃娃"定义为革命家务,"家属"在革命序列中有了获得身份和价值的可能.但革命家务内部存在着张力,为此,共产党将"公家外婆"和"革命友爱"的情感装置揉入公私关系和结构.建设"革命家务"为革命家属的身心安置奠定了情感和日常基础,更进一步通过"对于群众的义务"完成了对革命事业的追寻.延安时期对于家属的动员和组织以及个人、"小公家"和"大公家"嵌套结构的革命家务意涵和制度的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属和家属劳动的制度安排提供着早期的探索和参考.
学陈敏运动;家属;革命家务;公家;群众
D442.0(妇女运动与组织)
2021-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8页
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