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2563.2013.02.008
抗日根据地乡村女性的社会流动——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考察
在传统社会中,乡村女性实现自身社会流动的机会是比较渺茫的.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共政权迅速地在冀中乡村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通过对党政工作、学校教育、创造模范、培训骨干、新式富农、一技之长等社会流动途径的改造、发明及继承,有力地推动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乡村女性社会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行.这种乡村女性社会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行深刻地影响了中共革命的进程,也重新塑造了政权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更表现出了政治外力主导、运行均衡化、微风气明显三方面的特征.可以说,女性社会流动的顺畅和广泛是实现国家政权与乡村女性之间良性互动与互惠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这一结论无疑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冀中抗日根据地、中共革命、女性社会流动
D442.0(妇女运动与组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1937-1949年的华北根据地解放区"07BDJ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政权建设与民间社会:1937-1949年的中共华北根据地"07JJD840188
2015-04-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