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674-1226.2016.03.007

审判中心原则下的证据规则

引用
我的观点跟很多学者不太一样,不论是对于“审判中心”概念的理解,还是对“审判中心”背景下证据运用相关问题的分析。所以,可能我的观点存有偏差,但提供另一种相反的视角,供大家参考、批判。<br>  一方面,什么是“审判中心”。第一次接触“审判中心”这一概念是在1999年。当时,我的导师孙长永教授在《现代法学》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审判中心主义及其对刑事程序的影响》。因为导师在比较法领域有着高深的造诣,所以我当时判断这应该是域外较为成熟的理论。于是我认真阅读了文章的英文摘要,找到“审判中心主义”这一英文关键词(Principle of Trial centered Criminal Procedure)。但令我感到万分惊讶的是,无论是谷歌学术,还是其他一些通识性的学术网站,trial centered的表述均未作为一种常见的理论术语出现。最近,我又做了大量的学术考证,对“审判中心”概念在中国的出现及演变进行了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审判中心应该是我国学者对一种比较理想的诉讼状态所进行的描述,或者更具体地讲,审判中心所参照的理想诉讼形态应是美国刑事诉讼。例如,很多学者认为,在审判中心的理论体系下,一审是事实认定的中心。这是比较典型的美国刑事诉讼,因为美国奉行陪审团审判,在事实认定问题上一审终审。而在大陆法系代表性国家,一审可以说是事实认定的基础,但很难讲是中心,因为二审也很重要,既解决事实认定问题,也解决法律适用问题。现在也有很多学者包括决策部门提出“认罪认罚从宽”,这在刑罚理念上没问题,但如果以美国的“辩诉交易”为程序构建的蓝本,我们便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刑事司法改革在借鉴美国模式:以对抗式诉讼解决程序的正当性问题,以辩诉交易解决程序的效率问题。

审判中心主义、事实认定、刑事诉讼、美国、学者、认定问题、解决程序、辩诉交易、学术网站、刑事司法改革、理论、概念、程序的正当性、英文关键词、陪审团审判、对抗式诉讼、中国、证据运用、英文摘要、一审终审

24

D92;D9

2016-07-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77-278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证据科学

1674-1226

11-5643/D

24

2016,24(3)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