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侵权的法教义学分析

引用
根据《民法典》第1019条第1敖和第1023条第2款的规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侵害肖像权和自然人声音的,应当承当相应的民事责任.肖像权包括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等四个方面的权能,利用信患技术手段伪造侵害任意一个方面的权能便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自然人声音并非一项具体人格权,自然人对其声音仅享有被动的防御性的保护请求权.从手段上看,信息技术性是该侵权行为类型与其他侵害肖像权和自然人声音的侵权行为最为显著的区别,伪造的类型可分为形式伪造和内容伪造,侵害效果在于实现特定的客观效能和主观目的 .民事责任包括非财产性民事责任和财产性民事责任,责任的认定和承担应当坚持比例原则,与侵权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肖像权;法教义学;民法典;深度伪造

2021

2021-09-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166-17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法律适用

1004-7884

11-3126/D

2021

2021,2021(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