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差异与量刑歧视:流动人口犯罪缓刑适用问题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由"生于斯、长于斯"[1]的乡土社会向"人的流动时代"[2]的现代社会,由"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到"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社会的急速变迁.人口流动和迁移既是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和促因,也成为现代化进程必须应对的课题与挑战.流动人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紧张,增加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压力.流动人口管理相应制度的缺位,使得公平待遇问题成为目前人口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3]文明理性社会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即使不能做出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也不要让现有制度被不合理的运用.因此,与刑事法学界讨论较多的如何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相比较,流动人口犯罪刑罚适用中的身份歧视问题更有必要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流动人口犯罪缓刑适用的实证分析为视角,揭示其中隐含的量刑歧视问题,力图以完善制度的方式避免由人承担制度不健全的后果.
2013-06-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