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军事聚落地理景观模式
[目的]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工程,不同地段的地形特征与人工修筑的工事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为揭示古人营建思想与选址智慧,剖析长城军事地理蕴含的文化内涵.[方法]系统梳理古代9部描述"形胜"和"冲缓"的代表性著作,梳理出"极冲""最冲""次冲""又次冲""冲""稍缓""缓"7种军事地理类型,以其中3部著作中的4种军事地理类型为样本,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军堡与长城边墙的距离、与水系的距离、高程、坡度、起伏度,解释冲缓等级的地形特征.[结果]发现离边墙越远,军堡"冲缓"等级越低,规模越大;交通通道越窄,敌军同时通过的人数越少,军堡"冲缓"等级越低.[结论]揭示了古人从全局视角进行九边重镇规划布局的形胜智慧,以及从微观视角的"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选址智慧,为长城价值研究和国家文化公园展示策略提供借鉴.
地理景观、军事聚落、空间模式、明长城、"形胜"
30
TU986(地下建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1AZD055
2023-0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