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风景营构传统
早在金代,北京初定为中都时,如何获得巨大的水源(尤其是漕运水源)是营城和治水的关键,时人的做法极具智慧,即将西山玉泉山泉水引入海拔50 m瓮山泊一带蓄积为水库,并挽而向南,人工开凿海拔 52 m的海淀台地,导西山水系穿海淀台地引向东南,为长河.到元代,高梁河水系成为都城命脉,由开凿的长河和高梁河接引而成通惠河.广源闸是节制长河之水的关键,闸上游直通瓮山泊,并沿着引水渠到昌平白浮泉,闸下游经紫竹院、乐善园至西直门穿城而入,出东便门外的大通桥,经通州八里桥与北运河相连,构成了引水贯都的大运河北京段.古时漕运似今天的高速公路,承载南北的物资转运,城中积水潭(又称什刹海)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逐渐形成大都最大的商业繁华区,桅杆林立,舳舻蔽水.明代积水潭转变为城中公共性风景胜地,清初成为官宦公用的园囿并逐步恢复商业繁荣.积水潭前、后海相连处的银锭桥是衔西山、扼近水的风景佳构,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所在,对观的远山即为”西山晴雪”景,形成西山、积水潭和城中心码头商业区间的”山—水—城”互为因借之势.
27
2020-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