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Eu掺杂SiO_2纳米基质的发光特性

引用
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制备了Eu掺杂的SiO_2干凝胶,分别用光致发光(PL)光谱、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红外吸收(IR)谱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SiO_2的基质中Eu~(3+)、Eu~(2+)的发光特性以及退火温度对发射光谱的影响,并对其发光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掺杂均匀,颗粒尺寸大约在50~80 nm,硼(B)离子进入SiO_2网格,成为了基质的一部分,改变了基质的网络结构.当采用258 nm激发样品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红光发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对于经800 ℃退火处理的样品红光发射最强,出现了576 nm(~5D_0 →~7F_0),620 nm(~5D_0 →~7F_2),658 nm(~5D_0 →~7F_3)3条谱线,其中主峰位于 620 nm红光发射,对应于Eu~(3+)离子的~5D_0 →~7F_2超灵敏跃迁,进一步说明B离子参与到基质中,形成了Si-O-B键,导致Eu~(3+)离子所处配位环境的对称性降低,从而有利于Eu~(3+)离子的特征发射;当采用271 nm激发样品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蓝光发射强度先增强后减弱,经850 ℃退火的样品400~500 nm蓝光发射最强,归属于Eu~(2+)的5d→4f的跃迁发射,证明在铝离子(Al~(3+))存在的情形下,在高温退火过程中Al~(3+)部分取代Si~(4+)形成AlO_4~-基团,掺杂Eu~(3+)填补AlO_4~-基团附近的空位,增加了Eu~(3+)周围的AlO_4~-四面体中氧原子的电子给予能力,使得Eu~(3+)还原成Eu~(2+),从而得到了较强的蓝光发射.但是,当退火温度达到900 ℃时,由于稀土离子发生位置的迁移形成团簇红光和蓝光都明显地降低.

溶胶-凝胶法、稀土、光致发光(PL)、SiO_2基质、微观结构

30

O482.31(固体物理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6125;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07YZZ019;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08JK451

2009-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47-25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发光学报

1000-7032

22-1116/O4

30

2009,30(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