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7-0289.2021.01.010
晚清岭南鼠疫流行下的中医知识生产与变革
1894年前后,岭南地区暴发鼠疫并大流行.除香港采用西式防疫方法外,其他地方仍主要依赖传统中医来对抗疫情.斯时鼠疫在岭南地区属于新发疾病,检视当地医者对新病种的应对及治疗方案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考察传统中医的知识生产机制.历史文献呈现了当时防治鼠疫的实践中,民间医师、"儒医"群体以及不同学派的医者,在各自的知识基础上"创生"的多种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分别源自伤寒、温病等中医学派,差异很大.它们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竞争性传播.传播的动力有的以"衷圣"为旗号,有的以"递验"为号召.学派并存是中医知识体系的特点,但在进入近代公共视阈时却受到公众的质疑.近代西医传入为社会带来了知识规范化与确定性的观念,社会公众期望对大疫有标准的瘟疫防治方案.为了避免被质疑为"庸医",晚清时的中医在执业资质、知识形态等方面出现了变革的尝试.
鼠疫、晚清儒医、改良
63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变与现代'中医'的形成研究";知识生产包括形成、传播及形成公众知识的过程;此概念参考了张仲民、章可主编的《近代中国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以教科书为中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2021-0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