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7-0289.2021.01.007
世本无圣:明清常州舜山地区乡村士子的耕读实践
春秋时,舜山是延陵的核心地区、季札的躬耕和归葬之地,深受季札耕读理念的影响.至唐宋,耕读者不绝于书,明清时耕读者更是大量涌现.一些耕读者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认识到封建官场的残酷与叵测,希图回归人性、回归理智的生活,与官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维持独立的人格.他们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至圣绝贤,而是喻利明理、求田问舍式的凡夫俗子.但往往受到更严苛的道德评判,承担许多无妄的指责.他们大多数为科举做准备,终极目标仍然是入仕,耕读固化了缺乏社会联系的小农的本质属性.但耕读保证了乡村民众免于饥寒、享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尤为重要的是,耕读传统塑造和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理性基因,培养出了一部分具有自主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人,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中坚和思想峰峦.
季札、耕读、科举、是镜
63
2021-0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