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意象的生成观照与隐喻认知
先秦两汉诗文中出现的槐树,尚处于写实或借指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写槐之作颇多,或专咏,或藉槐抒怀,“槐”意象的文化内涵逐渐确立,并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照.作为一种审美意象与符号,可以通过生成观照来审视其渐进的轨迹与历程,通过审美观照来感受赋予其中的人文精神与美的表现,通过隐喻认知来解析蕴含其中的多层次的历史文化意义.就“槐”意象在诗文描写中嬗变的轨迹而言,其生成进程经历了由实体物象到虚化符号的逐渐蜕变,其间自然属性的描写逐渐淡化,在不断的传写与嬗变中被赋予了多层次的人文内涵,具有深厚的历史延续性.魏晋南北朝诗文中“槐”意象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象征意蕴和文化内涵:大槐安国的政治寄寓、槐仙之道的玄学意蕴、言槐诉己的情感寄托.“槐”意象基本的象征意蕴、文化内涵和隐喻作用确立后,在之后的历史传承和演变中,不断地承继或拓展,有时会出现隐喻的多维所指意义,但都以其基本的象征意蕴和文化内涵为基础和核心.
“槐”意象、生成观照、隐喻认知、文化内涵、历史延续
58
本文系陕西高校“人文英才计划”项目第二批、陕西省第八批“百人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魏六朝集部文献集成”项目批准号:13&ZD109的阶段性成果.
2016-12-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