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现马王”仪轨故事与西藏早期观音信仰——敦煌PT 239.2号藏文写本探例
敦煌PT 239.2号藏文写本中的“马匹回向”一节,可为考察吐蕃苯教仪轨文献的特质和变异,以及西藏早期现音信仰的生发和影响,提供典型的文本案例和有趣的思想素材.本文对于此节文字给予重新转录和译释,复又联系PT 37、PT 218等号写本,着力探究了其中“权现马王”故事的意涵和渊源,揭示出其作为丧葬仪轨先例神话的宗教功能及其作为观音信仰早期例证的文本价值.本文所谓苯教,是对吐蕃时期及其稍后的前佛教期民间宗教的统称.PT 239.2号写本试图将苯教的仪轨和程式运用于佛教的语境和场合,表明佛教在西藏民间确立地位曾经历了与苯教相涵化的曲折过程.正是基于佛苯二教中的“崇马”(佛教马王譬喻、苯教马匹献祭)这一共性资源,“权现马王”故事得以成为一则佛教作家用以弘扬佛教思想的仪轨先例.这一故事的基本情节,源自宣说观音菩萨及其六字明咒的密续经典《宝箧庄严经》,其对西藏政教传统和史传文学具有深远影响.联系相关敦煌藏文观音文书,10世纪前后观音菩萨在西藏—敦煌已经开始被人们奉为达成俗世诉求、实现超世愿望的“世间怙主”.然而其在后弘期的西藏以“雪域怙主”的身份确立起殊胜无比的地位,则是藏传佛教噶当派以及其后格鲁派宗教活动和政治实践的结果.
敦煌藏文写本、“权现马王”故事、苯教仪轨、观音信仰
58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吐蕃时期藏译汉传佛典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ZH121的阶段性成果.
2016-12-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