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7-0289.2011.02.004
"卖身事夷"的王韬:当传统文士当上了译者
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跟外族和外国的交往,其实也由此决定了译者的文化位置和社会身份.本文要处理的是19世纪中叶其中一位最早直接参与西籍翻译的中国知识分子王韬(1823-1897).作为传统文人,王韬为经济所迫受聘于上海的"洋夷",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担负起宣扬西方文化的任务,承受着传统文化包袱的重压,被"华夷之辨"的思想困挠,无法认同自己的工作,无法确立自己的文化位置.从王韬的个案,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传统文化思想同外来西方思想的矛盾和冲突,怎样透过其中的文化传播中介--译者,来体现出来.这一方面对于我们理解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有所帮助,另一方面更可展示译者在当时独特的政治、文化环境下的复杂社会身份和文化位置.
王韬、译者、华夷之辨
I20;J6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级研究经费资助,为"晚清翻译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2011-08-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