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7-0289.2002.03.009
关于希腊语动词eimi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本文不同意将希腊文的系词eimi和aletheia都译为"是"与"真",认为这不仅混淆了语言和逻辑上的being和truth与哲学范畴的Being与Truth,而且忽视了希腊文eimi本身的多词义功能.文章主张回溯到巴门尼德的"hodos"(求真之路,学问之途)上,首先弄清前巴门尼德时期语言层面上的eimi,einai,to on,ousa,然后研究从语言框架中的being到哲学范畴的Being的过渡,为此还要同时研究体现希腊哲学演化的相关范畴,如arche(本原)、logos、physis、nous(心灵)、noema(思想)、arete(德性)等,最后还要历史地考察阿拉伯学者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译.从语言学层面考察,汉语中的"是"无法显示eimi本身拥有的"有"、"在"、"存在"、"能"等词义,也无法在汉语语法中表现它的不定式、动名词及各种时态、语态的特征:从哲学层面考察,译为"是者"虽然照顾到了同希腊系词的关系,但无法表示巴门尼德以来Being的本体化趋势.同样,也不可用语言和逻辑上的"真"取代哲学上的"真理".哲学上的aletheia,truth以"真"为前提,同时要求内涵深层的哲理.
Eimi、范畴、Being hodos "是"和"真"
B502.1
2004-09-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1-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