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5591.2001.02.033
结肠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结肠癌二例报道
例1:男,45岁。右下腹痛伴包块4月。体检:右下腹可触及5cm×3cm之包块,局部压痛,表面尚光滑。未稍血嗜酸性粒细胞0.03。纤维结肠镜检查:见回盲部有一约4cm×3cm之鱼肉样肿块,周边充血水肿。手术所见:回盲部有一约4cm×3cm之肿块,质硬,其周围无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回-横结肠吻合术。2周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回盲部局灶性嗜酸性肉芽肿。随访8年未见复发,已恢复正常工作。
例2:男,47岁。反复右下腹痛伴腹部包块2年。体检:右下腹压痛,局部可触及一约6cm×5cm之包块,质较硬。未稍血嗜酸性粒细胞0.06,血沉作者单位:221004 江苏省徐州市解放军第97医院外科60mm/h,大便潜血试验阳性。钡灌肠检查:回盲部充盈缺损,粘膜增粗。术中所见:回盲部肿块约6cm×4cm,与右侧腹壁粘连,表面欠光滑。行右半结肠切除,回-结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回盲部嗜酸性肉芽肿。大便潜血转阴。随访6年无复发。
讨论:胃肠道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不明原因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上无特征性表现。X线检查可见显影缺损或肿块阴影,易被误诊为结核、肿瘤。本文2例均误诊为结肠癌,且作了不必要的根治术,病理检查始获确诊。本病以40岁左右的青壮年男性居多,发病缓慢。触诊腹部有肿块且质硬,易与肿瘤相混淆。白细胞总数一般呈正常或轻度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均高于正常。本文2例均与以上特点相符。本病为一良性过程。本病临床少见,对其缺乏认识是误诊的主要原因。以下几点有助于与肿瘤的鉴别:①此病好发于青壮年;②有1/3患者术前嗜酸性粒细胞超过0.04;③钡餐检查可显示光滑之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充盈缺损,粘膜虽增粗但无中断;④术中探查肿块虽大,粘连虽多,但相对质地较软,不象癌块那样固定、坚硬。周围淋巴结呈扁平状,中等硬度。必要时可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治疗方法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年龄、受累部位及病变范围等。单发病例宜采用手术治疗。由于我们临床经验不足,术中也未作快速病理检查,草率地行右半结肠根治,实为教训。多发病例及年龄偏大者,宜采用皮质激素或放射治疗。肉芽肿对放射治疗颇敏感。本病是发展缓慢的良性病变,放射应按良性病变放射治疗原则进行。
结肠嗜酸性肉芽肿、误诊、血嗜酸性粒细胞、回盲部、肿块、右下腹痛、右半结肠、快速病理检查、放射治疗、结肠吻合术、良性病变、结肠切除、大便潜血、充盈缺损、病理诊断、包块、纤维结肠镜检查、变态反应性疾病、肿瘤、青壮年
14
R656(外科学各论)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