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5591.2001.01.035
原发性脾结核一例
患者, 男, 22岁。主诉左上腹部隐痛2月余, 伴午后低热及盗汗。既往无肺结核病史; 查体: T 38℃, P 96次/分, BP 98/75 mmHg(1 mmHg=0.133 kPa), 慢性病容, 贫血貌; 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 无肠型, 腹软, 肝脏未触及, 在左肋缘下可触及增大的脾脏, 边缘钝, 有切迹, 随呼吸上下移动, 有压痛, 无反跳痛; 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RBC 2.04×1012/L, WBC 3.2×109/L, Pt 80×109/L; RF(-), ASO(-), 胸片: 心肺正常。B超: 脾脏大小为10.3 cm×15.7 cm, 脾内有强回声光团。CT: 脾脏增大, 脾门处有钙化区。入院诊断: (1) 脾脏占位性病变; (2) 脾功能亢进。择期行脾切除术; 病理报告: 脾脏干酪样结核。术后经抗结核治疗, 病情好转出院。
讨论: 脾结核多见于青壮年, 且各个年龄均可发病。脾结核临床分为二型: 原发性和继发性脾结核。本例无其它器官结核病灶, 符合原发性脾结核的诊断。原发性脾结核容易误诊, 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 而血像三系减少, B超提示脾内有低密度区或强回声光团, CT提示脾内有液化区或钙化等, 都有助于脾结核的诊断。本病应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和原发性脾功能亢进鉴别, 在牧区还应与布氏杆菌病鉴别。原发性脾结核的治疗以脾切除术, 术后抗结核治疗为最佳治疗方案。
原发性、脾结核、脾脏增大、脾功能亢进、抗结核治疗、诊断、脾切除术、强回声、脾内、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造血系统、移动、心肺、午后低热、术后、临床表现、鉴别
14
R656(外科学各论)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