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5591.2001.01.032
结肠冗长症一例报告
@@ 患者: 男, 31岁, 下腹坠胀伴大便干结3年。于3年前无原因出现下腹部坠胀, 并伴有大便干结。无腹痛, 食欲减退明显。大便由每日一次延长到3日一次。体重明显下降。曾多次使用胃肠道动力类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入院查体: T 37.2℃, P 72次/分, R 18次/分, BP 128/75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青年男性, 营养较差。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 表浅淋巴结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膨隆, 于中腹部可见肠型,触之柔软, 肝脾肋缘下未触及。下腹部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 肝浊音界正常, 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 无气过水声。全消化道钡餐透视示: 食管及胃, 十二指肠无异常, 空肠、回肠及结肠胀气明显, 横结肠呈“M”型, 各段肠粘膜无异常发现, 无阻钡影像, 钡剂排空时间延长。为进一步查明病因, 给予患者行直肠粘膜吸引活检, 共切片40张, 其中于35张切片中发现了神经节细胞, 且神经纤维无增生。诊断: 结肠冗长症。经常规肠道准备后, 施行横结肠部分切除术。术中见: 横结肠长约80 cm, 管径正常, 其盘旋屈曲于腹腔内, 蠕动较弱。其它脏器及肠管经探查未发现异常。于距横结肠肝曲约25 cm处向左侧游离横结肠系膜, 切除横结肠约35 cm, 而后行横结肠端端吻合。置腹腔引流管, 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关闭腹腔。术后给予抗生素及营养支持治疗, 患者住院16天, 治愈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 已无腹部坠胀, 大便已恢复正常, 营养状况良好, 体重增长约11.5 kg。
讨论: 结长冗长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该病主要影响患者营养的吸收。本病与巨结肠症、结肠肿瘤在鉴别诊断上有一定难度, 三者的治疗方法又大不相同。为避免误诊, 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 详细询问病史。巨结肠症是由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缺乏神经节细胞而造成其运动功能障碍, 为先天性疾病, 患者自出生后即有长期腹胀及便秘等临床表现。而结肠肿瘤虽也可有腹胀及便秘, 但在病程中多有腹泻或血便史。结肠冗长症均无上述症状。(2) 体格检查:主要是结肠冗长症与结肠肿瘤的鉴别。腹部触诊在这二种疾病上多可触及包块, 结肠冗长症可因肠内粪块积聚而腹部触及较硬的包块时很可能被误认为肿瘤。鉴别方法可于2~3天内多次腹部触诊, 如包块的位置、大小无大的改变, 则为肿瘤的可能性大, 反之则为肠腔内积存的粪块。(3) X线钡餐检查及直肠粘膜吸引活检。X线钡餐检查在这三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上有着重要意义, 它可直接发现肠道粘膜是否发生异常, 是否有肿瘤存在。当钡餐检查发现结肠的长度及管径有异常时,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 需行直肠粘膜吸引活检, 此检查特异性较高。方法: 将取来的直肠粘膜组织切成30~40张组织切片, 置于高倍镜下观察, 如果绝大多数无神经节细胞, 而且有大量的神经纤维增生, 则可确诊为巨结肠症, 反之则为结肠冗长症。
一旦确诊为结肠冗长症, 应行结肠部分切除术治疗, 使其剩余部分结肠长度与正常的结肠长度相似, 便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结肠冗长症、横结肠、直肠粘膜、神经节细胞、患者、下腹部、结肠肿瘤、巨结肠症、结肠部分切除、钡餐检查、部分切除术、鉴别诊断、营养、神经纤维、大便、包块、运动功能障碍、切片、疾病、活检
14
R656(外科学各论)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