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5591.2001.01.029
手术前后辅助化疗和栓塞对腹腔恶性肿瘤肝胆胰的治疗价值
@@ 自50~60年代建立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模式以来,至今又经历40余年的临床实践并不断改进,70年以后随着概念的更新,认为癌肿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有些癌肿在诊断时可能已存在亚临床的微小转移,手术及放射线治疗只能限于局部,对全身治疗无能为力,很难彻底消灭临床癌灶,故治疗后常有复发。如辅以化学治疗则可提高手术及放疗的治愈率,并减少复发。
辅助化疗是化疗与手术治疗的联合应用,其中包括术前化疗(Neo-adjuvent chemotherapy)和手术后的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术前的辅助化疗可使瘤块缩小,为手术治疗提供积极条件;术后的辅助化疗可在肉眼所见的肿瘤切除后,彻底清除镜下的残余癌细胞,消灭进入血循环的癌细胞,甚至手术野以外的亚临床肿瘤,从而减少复发。
一、围手术期辅助化疗的常用方法
(一)经导管肿瘤动脉灌注化疗(TAI):局部药物浓度较全身静脉给药浓度高,疗效优于静脉给药,全身毒副反应也较轻。目前多按Seldinger法(1953)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明确目标后再注入化疗药。由于注药后即应拔管,故也称一次性灌注疗法。一次注射局部药物易被血液冲洗,滞留时间短,常需间歇多次给药(4~6周重复一次),疗效不够理想。
(二)开腹留置动脉导管的灌注化疗:对剖腹探查后证实无法切除的肿瘤如肝癌则经胃网膜右动脉插入导管至肝动脉,导管另一端经腹壁戳创引出,妥为封闭、固定,以备定期灌注化疗药,如注意维护可使用3~6个月,但实际上常于数周内即发生阻塞。
(三)经皮下埋置化疗泵(Subcutaneous implanted pump)给药:为了减少留置体外的动脉导管受污染,并经植于皮下的输注泵注入抗癌药物可以均匀、持续、长期向肿瘤区灌注。其优点为:(1)避免了静脉给药的稀释作用;(2)局部给药大部被肝脏灭活、代谢、减少了全身毒性反应;(3)泵体所用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好,局部无炎性反应。
(四)经导管肿瘤动脉栓塞术(TAE):以肝癌为例,在正常情况下肝脏由门静脉供血(75%~80%), 在肝癌时却主要靠肝动脉供血,实验证明肝动脉被阻断后肝肿瘤的血供可下降90%~95%,而正常肝仅下降35%。因此,肝动脉结扎曾被用作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癌,但后来发现动脉结扎后侧技循环在24 h内即可建立[1~3]。直至1976年Goldstein[4]首次报道了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获得成功和各种类型栓塞材料相继出现,使栓塞治疗的效果不断提高。由于血流阻断由远而近侧枝循环难以建立,远端栓塞(周围性)经超选插管一般不会导致肝功能的明显下降,但可引起肝癌组织大部或全部坏死,临床上还可控制肿瘤出血,缓解肿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部分患者栓塞后肿瘤缩小可行二期切除。
(五)经导管肿瘤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TAI和TAE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自1979年Nakakuma[5]等首先将碘油、抗癌剂加明胶海绵用于不能切除的肝癌取得成功后,受到普遍的认可。另外,由于化疗药物混在碘油内,尤其是超液态碘油可栓塞肿瘤的末梢血管,有持久的栓塞作用使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并防止侧枝循环形成,又留下高浓度的抗癌药物于肿瘤区域的血管内从栓塞剂中缓慢释出,与肿瘤细胞接触时间较长,从而增强疗效,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方法之一。
手术前后、围手术期辅助化疗、肝动脉栓塞术、腹腔恶性肿瘤、肝胆胰、手术治疗、经导管、不能切除的肝癌、静脉给药、灌注化疗、抗癌药物、亚临床、局部、化疗药、肿瘤细胞、联合应用、动脉结扎、动脉导管、侧枝循环、选择性动脉造影
14
R73(肿瘤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