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行为转换与法律行为解释——兼论转换制度的必要性与正当性
自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制度产生之初直至现代,其与法律行为解释的关系均极为模糊,在历史上二者之间一度并无区分.尽管在现代法中,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和法律行为解释仍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存在根本区别.法律行为解释并不改变当事人对要素的意思表示,而在无效法律行为转换中法官为当事人创设了包括主要权利和义务在内的新法律行为,因而改变了要素.特别是在有名合同中,这种区分更加显著.无效法律行为转换是独立于法律行为解释的制度,这带来了无效法律行为转换正当性的问题.由于法律行为只是当事人达成目的的工具,而且与原无效行为效果类似的替代行为能够保护当事人的信赖,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制度符合意思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具有正当性.考虑到我国法上的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合同由于违反行政规范而动辄无效的不足,应以承认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制度为佳.对于可能存在的法官恣意裁判或者能力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在程序上只允许当事人提出无效法律行为转换请求,而禁止法官主动依据职权予以转换的方式加以规避.
无效法律行为转换、法律行为解释、意思自治、诚实信用
2018-04-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0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