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性解释——以质疑规范目的解释为切入点

引用
目的解释方法几乎成为交通肇事“逃逸”解释的主要方法.但其方法本身存在天然缺陷.通过目的解释将没有离开肇事现场也认定为“逃逸”的结论更让人难以接受.应该从“逃逸”的行为性去解释.刑法条文是交通肇事“逃逸”解释的唯一对象.刑法条文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证明了交通肇事“逃逸”是客观的加重量刑情节.交通肇事“逃逸”造成了刑法禁止的客观状态是加重处罚的合理根据.

逃逸、交通肇事、规范目的解释、加重处罚

D924;G641;F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BFX039

2015-06-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51-16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法学

1000-4238

31-1050/D

2015,(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