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桦甸市夹皮沟本区金矿剥露历史和矿床保存变化--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证据
有关吉林省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区剥露历史的研究,至今尚不多见,然而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矿区剥露历史对于区内矿体保存状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裂变径迹是研究区域隆升剥露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提供剥蚀速率和剥蚀量的定量数据,本文应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夹皮沟金矿区中生代成矿以来的剥露历史。使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进行热历史模拟,揭示其演变机理。实验中获得8个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裂变径迹年龄可分为3组:(128~111Ma、86~64Ma和48~29Ma)。夹皮沟金矿区的热演化历史可分为了3个阶段,分别为:第1阶段160Ma到85±10 Ma;第2阶段85±10 Ma到28±2 Ma;第3阶段28±2 Ma至今,相应的剥露深度为2.90km、0km和1.17km。根据剥露厚度及成矿深度推测,夹皮沟本区中下戏台、立山两矿区金矿床保存状况良好,下部仍有较大探矿潜力。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剥蚀厚度、地质热历史、矿体保存
TV2;P6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172088,40872141;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编号基2011-03-04-06;青海省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青地调勘2013-103的成果。
2015-02-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