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因讨论——来自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的证据

引用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的成矿与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有关,并至少受3个玢岩岩枝控制.主成矿元素为Cu,伴生元素为Au、Ag、Zn、Pb,其他微量元素Mo、As、Ba、Bi、Cd、Co、Mn、Ni、Sb含量较高.元素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特征,即从矿体中心向外可依次划分为Cu、Au 、Ag、As、Sb、(Bi)→Co、Ni→Mo→Mn→Ba→Pb、Zn 、Cd、Bi、(Sb),上述元素的异常和组合是寻找和评价该类矿床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早期Cu-Au-Ag成矿和晚期Zn-Pb-Cu-Au-Ag成矿两个阶段:早期成矿阶段形成了Cu-Au-Ag主矿体,晚期叠加Zn-Pb-Cu-Au-Ag矿化.Cu与Au、Ag呈显著的正相关,Cu主要呈独立矿物黄铜矿产出,Au、Ag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矿石的K/Na值为6.9、Rb/Sr值为0.8,显示出矿床矿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而Au(平均品位0.6×10-6)>0 4×10-6、Au(0.6×10-6)/Cu(0 4%)>1和n(Cu)/n(Au)(为20678)<40000以及Mo(19.7×10-6),说明该矿床富金而贫钼.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矿与偏中性的斑岩有关,元素组合特征,异常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主成矿阶段的Cu-Au-Ag矿化和晚期叠加的Zn-Pb-Cu-Au-Ag矿化,富Cu、Au、Ag和贫Mo的成矿元素组合及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均表明矿床具有产于岛弧或类似岛弧环境的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特征且叠加斑岩成矿系统晚期呈脉状产出的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Cu-Au-Ag矿化.

元素组合、元素分带、找矿标志、雄村、斑岩型铜金矿床

56

P61;P5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编号2006BAB01A01;天圆公司项目、青藏专项编号1212010818089;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973项目编号 2002CB412607的成果

2010-07-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9页

384-402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地质论评

0371-5736

11-1952/P

56

2010,56(3)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