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495-5692.2024.15.020
心理空间的殖民与去殖民化:《周处除三害》中的情感动力学
克里斯蒂娃关于"心理学陷阱"的阐释提供了一个心理空间的隐喻,即心灵并非一个封闭自主的内部实体,而是内在驱动力与文化语言协商、移情和转化的开放互动的流动空间.这种隐喻与美国哲学家凯莉·奥利弗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均指证了社会规训对个人主体性及心理动机的修正作用.这种情感动态和欲望流变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协商而带来的主体性的拆解与重构,即构成了《周处除三害》作为现象级作品的深刻所在.影片中贯穿首尾的"贪、嗔、痴"等情感欲望印证了社会规训对个人心理空间的殖民,也揭示了心理层面的去殖民化可能.该影片可被视为德勒兹所谓"健康的事业",从情感流动性窥见个体欲望情感与社会文化力量的动态互动,引发现代人对于自我无意识力量及社会痼疾的反思.
心理空间、心理殖民、去殖民化、情感流动性、《周处除三害》
I01;O643;D64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7WLH37
2024-08-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