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6916.2019.22.015
"意绪"与"现实":《阳台上》的镜像美学探微
电影《阳台上》是东北籍导演张猛在2019年推出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之前对张猛电影的印象.张猛之前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耳朵大有福》和《钢的琴》,这两部影片所表现出的东北地域文化景观和塑造的后工业时代工人形象以及所传递出来的现实主义气质,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而在近作《阳台上》中,张猛把创作地点换成了上海,表现方式也从之前类似"现象学"的白描方式转向了对人物内心和情绪状态的开掘.这可能涉及到某种现实主义创作的困境,也可能涉及到导演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比如,张猛早期电影中非内心化的人物与东北地域文化和喜剧性之间的关联.张猛的电影创作从开始就带有社会学的视野,这应该和他之前参与赵本山小品的创作有关.所以他的处女作《耳朵大有福》并没有像很多年轻导演一样选择带有较多自传性元素的青春题材,而是把一个中老年的下岗男性作为影片的主角.在赵本山的小品中,东北老年人形象曾被打造为中国大众文化中最核心的喜剧形象."在作为节庆仪式的喜剧观赏中,东北/农民/老人对前现代性的同构指涉,让每个发笑的个体都从线性时间中获得了快感,想想自己正跟随整个共同体'辞旧迎新'."[1]在影片《阳台上》中,张猛不仅选择了自己不甚熟悉的上海,而且表现对象也变成了游走于生活边缘的青春期少年.全片以一种散漫的结构与少年的无力感相对应,呈现出主人公的主观世界和情绪状态,使得整部影片在写实的基调上又带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化意绪.
2020-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