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6916.2019.16.006
乡愁表达与还乡症候:台湾儿童电影创作史略
一如曹文轩所言,"流浪"与"迁徙"源于人类史前记忆,任何一个民族都很难摆脱"储存着史前人类的迁徙记忆与并未退化的迁徙欲望"[1],人们害怕流浪与迁徙的同时,也难以压抑先祖生命经验沉淀的超个体本能"集体无意识"生产出的热衷表达流浪与迁徙的"冲动".梳理1957年至2010年的台湾儿童电影创作,"流浪"叙事与"迁徙"表达,成为台湾儿童电影历史矿体中最活跃、最庞大的类型构成,不仅印刻着台湾政治起伏中不同代际的儿童电影创作者独到的情感体悟和生命经验,镌刻着台湾区域空间中不同历史时段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理想,也饱含着儿童电影编创者对无法复归的生命初处的复杂回望和对生命原初秩序的"乌托邦"想象.台湾电影素有回望生命原初的"乡愁"表达传统,就像作家梁鸿在《作为方法的"乡愁"》中所讲的那样,人们在"回望过去的过程中重建一个新的自我".台湾儿童电影当中的"流浪"叙事与"迁徙"表达,实际是把具有电影创作方法论意义的儿童,置身于"寻亲"与"还乡"的外在叙事情境,巧妙征用隐喻"生命原初"与"人生原乡"的儿童形象的伤情,以重塑台湾空间记忆、凝塑台湾场所精神,最终达成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的"乡愁"情感召唤的文化生产.
症候、台湾、儿童电影、迁徙、生命原初、电影创作、生命经验、叙事情境、空间记忆、时间与空间、集体无意识、文化生产、双重维度、史前人类、人文理想、情感、历史时段、类型构成、方法、儿童形象
I20;I2
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托举项目 "'尚未'与'乡愁':区域情感史视野下的台湾儿童电影创作历史研究"2018CUCTJ009;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2020-01-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