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6916.2018.19.018
非电影性:电影中的政治体现
一度似乎过时的哲学由于那种借以实现它的要素未被人们所把握而生存下来.[1]
——西奥多·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1973)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惨经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哲学似乎变得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但却仍得以存活下来.阿多诺认为,哲学自身并未意识到其落后与过时,同样,阿兰·巴迪乌近来更提到哲学的低靡,他将其缘由称之为"离域",认为哲学要么在"挣扎着将自己嫁植于已有的活动譬如艺术、诗歌、科学、政治行为、心理分析等等之上,要么仅限于传承自身历史、直至本身变成一座博物馆"[2].此处将借用巴迪乌的"离域"观点来探讨电影及电影哲学,找出政治思想在历经历史性失败和人为灾难后仍能崛起的地方.世界各地电影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转变社会思想及衍生该思想的社会本身,论文将探究电影在历经百年风霜、几度依靠技术渡过劫难后,是否还会继续焕发朝气,推动社会变迁.在此,笔者建议通过探讨媒介为了政治性地干预其他艺术或生活本身,从而打破自身局限的一些实例来思考和认识"非电影"这一概念.
2019-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