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6916.2016.08.014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存在主义解读
《当幸福来敲门》是好莱坞巨星威尔·史密斯2006年的一部叫座又较好的影片。该片由意大利擅长家庭题材和新现实主义风格的著名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执导,延续了穆奇诺一贯的艺术特色。影片改编自美国百万富翁克里斯·加德纳的传记故事,烘托了追求“美国梦”和父子情深的主题。影片在中国上映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多数人将之看做是励志电影,中国学者就其文本、叙事、配乐、影视艺术的现实性均有论述。是什么使这部影片获得普遍认可?这其中不仅是因为故事的感人、主演的演技以及导演的高超处理方法,更在于它阐明了人生的存在意蕴。在研究安德烈·巴赞电影理论的写实主义主张时,金丹元等中国学者论证了巴赞理论中带有存在主义的痕迹,指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就哲学基础分析,二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现实主义原则和创作手法与存在主义意识相互作用,使之糅合在一起”。[1]这为本文从存在主义角度研究纪实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提供了理论参考。
电影理论、福来、存在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影片、中国、意大利、哲学基础、影视艺术、艺术特色、学者、写实主义、美国、家庭题材、故事、导演、创作手法、处理方法、百万富翁、巴赞理论
I10;J90
2016-07-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