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6916.2016.08.003
由《关连长》《钢铁战士》透视建国初期的英雄表演
在新中国电影的国家修辞中,以兵形象为主体的男性英雄在意识形态上被置于一个很高的位置,并被作为召唤性的符号来利用。新中国电影亟需大量的男演员形塑英雄,于是国营电影制片厂纷纷招募部队文工团的文艺兵充实表演队伍,一批从未有过银幕表演经历、但有过解放区生活体验的年轻男演员开始了新中国的兵表演之旅。而在建国初的昆仑、文华等私营厂,“男演员现在除了在香港和国营厂的,人才实在不够分配,最近有一家公司已发电到香港,约韩非、冯喆、严俊他们回沪拍戏,据说韩非已有复电,准备买到船票后就回上海,预料明年春大批的留港演员都可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来工作了。”很快,未曾有过解放区生活经历的老上海演员也迈入了兵表演的行列,尝试以新的表演方式塑造不同于以往的男性形象。这些个性迥异、背景不一的男演员在兵表演中并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所塑造的兵形象也有着不同的面孔、身体和个性,这反映出的恰是主流意识形态操控下的理想男性气质的可能性。兵表演的目的是形塑英雄,英雄形象是理想的男性典范,成功的兵表演迎合并体现的是那些在社会中得到正式承认的价值,演员也会借此给观众造成某种理想化的印象。于是,新中国的男演员与其塑造的兵形象也就形成了银幕内外的互塑。
钢铁、战士、透视、英雄形象、演员、表演、新中国、意识形态操控、男性形象、塑造、理想、解放区、电影制片厂、银幕、香港、生活体验、生活经历、上海、男性气质、韩非
I20;I05
2015年度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北京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当代电影明星研究”项目编号CIT&TCD201504054阶段性成果。
2016-07-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