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6916.2016.06.013
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前传 ——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的符号学分析
一、 符号学分析
由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基督最后的诱惑》,改编自希腊作家尼克斯·卡赞扎基斯1955年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由于将耶稣人性化,剥夺了基督的神性光环,并且对犹大、玛利亚等形象进行了重塑,一直都是西方宗教界争议很大的作品.在马丁·西科塞斯筹备这部电影时,就招致游行示威、贴大字报等无数的抗议活动,同斯科塞斯导演合作多年的男演员罗伯特·德尼罗迫于压力拒绝出演此片.在这部影片正式面世之际,全美国就有多达1200家电台指责环球公司,并呼吁公民拒看此片,甚至还有教徒要求出钱将所有拷贝销毁.除了9家影院之外,绝大多数美国影院都拒绝上映此片.在首映当天,电影院周围聚集了大波人群,举行规模庞大的抗议活动.因此,这部自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巨大争议的影片,其本身就成为了一个"符号",对这部影片进行符号学的解析是十分必要的.
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电影院、影片、美国、符号学、游行示威、小说、马丁、抗议、活动、导演、宗教界、人性化、罗伯特、大字报、作品、作家、耶稣、演员
I20;V35
2016-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