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6916.2016.06.004
国家形塑的柔性策略与艺术表达 ——关于微纪录电影《中国人的梦想与希望》
"任何社会中的大众传媒都未曾停止过制造她的国家话语."[1]纪录片切近真实的本质和强烈可信的表达效果,往往能引发受众心理与情感的参与,达成认知方面的交流.早在二战期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针对弗兰克·卡普拉制作的系列纪录电影《我们为何而战》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片增加了士兵对那些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件的认识,而且,态度有了改变."[2]尽管之后的研究将大众媒介的传播影响更为理性地归结为有限效果,这并不能撼动纪录片在意识形态建构上的重要地位,如莱尼·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爆发出强悍的寻唤力量.
国家话语、柔性策略、艺术表达、纪录电影、意识形态建构、纪录片、二次世界大战、里芬斯塔尔、心理学家、受众心理、二战期间、大众媒介、大众传媒、传播影响、传播效果、表达效果、卡普拉、霍夫兰、弗兰克、制作
I20;I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纪录片国际化进程研究》14YJC760047
2016-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