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镜像的"迫害狂":《狂人日记》再探析
问世至今已逾百年的鲁迅成名作《狂人日记》,历经几代人的反复阐释与持续评说,已成为一个文本信息与其衍生的理论话语交互纠缠的融合体.这一融合体在支持和引导后起的读者感受《狂人日记》的形式和意义特质的同时,变得日趋庞大也日趋固化,以至对文本造成关键部位的遮蔽和整体脉络的堵塞.这使得全面清理并重新激活《狂人日记》文本成为必要.本文通过从考察叙事肌理成因的角度,对《狂人日记》文本层面和评论场域中最醒目的"迫害狂"从发作到病状、再到痊愈这一过程的情节设置,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基于写作当时社会现实的"候补"和源于改造尼采作品的"真的人"等细节描写,进行复盘分析,就此试做祛蔽散瘀的尝试.
鲁迅、《狂人日记》、"迫害狂"、"候补"、尼采
43
I210.96(作品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BZW148
2022-1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