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异质语言的世界——再读鲁迅的翻译观
鲁迅对“硬译”的解释,通常被认为是跟他对中国现代性(启蒙)的规划有关.然而,本文却尝试探讨解释“硬译”的新的可能性.这首先要探讨鲁迅对《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态度.尽管他十分关注该书,但却没有对其做出翻译,而是采取了一种延宕姿态,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书中所蕴含的国民性话语的缺陷.他怀疑以透明性(transparent)、同质性(homogeneous)为前提的国民性话语.《阿Q正传》不仅描写了典型的中国国民性,更描写了一种不能以国民性话语概括的异质性(heterolingual)的主体.在鲁迅的写作根底里所具有的对所谓“中国语”的异质性的认识,即知识分子语言和大众语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甚至导致了双方在传达上的困境.鲁迅的写作与假定中国语具有同质性的普遍认识无关,而是跟酒井直树所说的“异质语言的言说”(heterolingualaddress)酷似.鲁迅的“硬译”要求读者诉诸积极的读书行为,因为中国语本身是并质性的,想要达成毫厘不爽的认识并不可能.鲁迅批判“学衡派”和“大众化”论者,是因为他们都缺失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而是将之理所当然地想象成一种同质性的“民族语言”.总之,我们可以将“硬译”理解为一种异质语言的言说实践,并且不能以所谓的现代性话语加以概括.
鲁迅、硬译、异质语言的言说(heterolingual address)、国民性、翻译
38
I210.96(作品集)
2017-05-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