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与欧亚后启蒙论述
一九二○年代的人生观论述,是跨越欧亚文化的思想运动之一环.“人生观”一詞是現代日文的译詞,译自德国哲学家倭伊铿(Rudolf Eucken,1846-1926)的哲学概念,认为启蒙理性以“我”来归纳、掌控世界,导致主体(我)与客体(非我)分离.因此,寻求主客合一的道路,成为欧亚反启蒙运动的关键课题.倭伊铿提倡希腊传统的“玄学”(即形而上学Metaphysik),呼吁哲学脱离认知科学的歧途,回归人生的探讨.西田由法国哲学的“心的认知”(la connaissance du coeur)概念,进而发展佛教的“一切有情”及“宗教心”概念,由坐禅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张君劢等,则在打倒孔家店、科学挂帅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致力于连结儒家传统与欧亚后启蒙运动,使濒临危机的传统文化展开跨文化的连结,重新开创传统文化的现世意义.在此同时,以“唯情哲学”来对抗理性的思潮,也在一九二○年代前后的中国展开,以顾绶昌与袁家华一九二四年的讨论最为全面.对启蒙理性的反动,启蒙时代的休姆及鲁索即已发其端,至一九六○年代而不坠.德勒兹的“情动”(affect)概念,正是晚近对启蒙理性的持续质疑.中国一九二○年代以降的人生观运动所启动的情与理性的讨论,实具有当代意义.
科学与人生观、欧亚后启蒙、倭伊铿
35
I206.99
2014-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