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5-2321.2007.06.026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孕震环境: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得到的结果
1976-07-28唐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为什么在华北古老克拉通内部的唐山地区能够发生如此的大地震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否会在唐山地区再次出现同样的破坏性地震值得认真研究.利用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和接收函数反演方法,我们研究了唐山地区60 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由活动断裂切割的唐山断块与周围介质存在明显差异,围限唐山断块的断裂均为超壳的活动断裂;(2)唐山大震区中上地壳具有明显的非均匀壳内低速体;(3)该地区壳幔界面表现为明显的断块式隆升,与两侧相比,唐山菱形地块下方的上地幔顶部异常隆起的高度达到10 km左右,下伏的上地幔具有异常的非均匀结构;(4)唐山大震区可能有幔源物质较大规模的侵入,形成了中、上地壳内的低速体.由于较已往的研究结果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我们得到了一些以往尚未发现的有关唐山地区深部结构的异常特征;(5)首都圈地区内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地点绝非偶然,它们均与其相应的深部构造背景密切有关,这为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提供了可能.根据本文结果,我们认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主因源于上地幔的垂向运动变形及壳幔之间物质及能量的交换,区域水平向应力场为次要作用.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能够在我国华北古老克拉通地区发生7级以上强震,在唐山地区再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值得给予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1976年唐山大地震、地震成因、地壳上地幔结构、接收函数、流动地震台阵
14
P31;P54(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G1998040702
2008-04-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2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