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芭蕾的百年现代之旅——从三版《牧神的午后》说开去
1912年,芭蕾作品《牧神的午后》在俄罗斯芭蕾大师瓦斯拉夫·尼金斯基手中诞生,该作品以其内扣棱角的动作,直线移动的队形和二维平面的形象,向长久以来唯美主义的古典芭蕾发出了挑战,亦揭示了一个新的审美时代的来临.1953年,杰罗姆·罗宾斯大胆重构了“牧神”与“仙女”形象,并将其置于舞蹈排练厅这样一个日常场景的背景中去,在梦幻与现实之间交织着瑰丽之梦.而在2009年西迪拉比·切尔考维的版本中,舞台灯光的巧妙运用,原版音乐的当代再创,舞蹈语言的古今通融,让“解构中心”成为了该作品的时代新命题,亦让观者在百年时空穿梭中感知到舞蹈审美风尚之变迁.
《牧神的午后》、芭蕾、舞蹈审美
J701;I561.073;J9
2019-08-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