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什维克化":北方会议后地方党报《火线》的转型
1932年6月北方会议后,中共北方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实践加速推进,1933年创刊的中共河北省委机关报《火线》的办报历程,构成反映这一议题的柔性视角,更具有典型意义.在既有经验基础上,《火线》的编发工作逐步走向机制化,省委统领、支部落实被作为组织要求,并以上下贯通、深入群众为目标指向.但关于"布尔什维克化"分析方法的运用、党报的定位,在中共河北党内仍有一个发展过程,伴随党中央力量的介入,围绕高蠡暴动、察哈尔事变的认识分歧得以解决,《火线》所体现的"布尔什维克化"分析方式深化演进,党报作为中共中央精神传达者而非问题辩论材料的定位被进一步明确.在共产国际、中共中央的指导外,《火线》的"布尔什维克化"也缘于自身的规范技术,逐步形成号召、社论、纪念、通讯报道、工作检查、自白书等几类文体轨范,1934年初李铁夫、孟坚事件后新出现的文本书写方式,体现了"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的特征,不少元素延续并作用于此后的党报书写.1933-1936年《火线》的发展历程,根本上折射出苏维埃革命时期"布尔什维克化"目标指向在地方党的报章实践、组织转型和政策调适上与整体中共革命史的关联.
《火线》、"布尔什维克化"、北方会议
K26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ZD325
2023-05-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