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0-2790.2006.13.019
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目的:建立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并探讨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可能的发生机制. 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65 mg/kg)的方法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 每周监测大鼠血糖、尿糖、体重的变化,并在裂隙灯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的进展. 第13周测定晶状体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过氧化氢酶(CAT) 活力以及谷胱甘肽(GSH)、糖化蛋白的含量. 结果: 70%(14/20)达成模标准,并出现糖尿病表现,其中1只大鼠(1/14)因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被剔除. 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呈两阶段发展,前8 wk缓慢进展及后5 wk快速进展. 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晶状体中CAT (nkat,479.3±339.0 vs 1002.0±467.6),GSH(mg/g,55.2±32.6 vs 102.7±39.1),糖基化蛋白(每摩尔蛋白中生成糖基化蛋白的毫摩尔数,5.4±0.5 vs 4.17±0.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一次性腹腔内注射STZ致大鼠糖尿病模型是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可靠模型,晶状体蛋白糖基化反应及氧化损伤可能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起重要作用.
糖尿病性白内障、链脲佐菌素、发病机制
27
R775.2(眼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70667/Z/03
2006-08-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2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