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7-2144.2013.02.006

民国时期中国城市雕塑与本土公共“物语”的构建与呈现

引用
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图强独立意识构成了当时公共意识和价值判断的核心.在1949年以前的城市雕塑建设也在本质和功能上呼应了这一时代潮流的变迁.时至今日,尽管民国时期在城市中公共空间建设的雕塑因数量不多,主题和风格有限,遗存至今极为稀少,但是在这一时期,在源自西学的公共意识倡导下创作的作品中,却颇具现代意义和前瞻意识.从历史考证的角度看,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建设主要动因有两大要素,一是新的国民政府构建国家意识的公共需求,二是来自求学归国后的雕塑艺术家们的本土意识追求和社会发展的融合.这些归国的艺术家们如江小鹣、陈孝岗、李金发、岳仑、滕白也、金学城、陈锡钧、郑可、王静远、刘开渠、王子云、王临乙、张充仁、程曼叔等,他们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和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开路先锋.在当时,无论从空间的国家主体意识构建,还是艺术家的时代探索来看,民国时期城市空间的雕塑创作和研究,与当时求学归国的艺术家的自由、探索和创新一脉相承.传统雕塑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日渐衰落,在归国艺术家们"崇西"的艺术观念引领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开始出现.写实的技法与以纪念和颂扬名人名流为目的的纪念碑式雕塑开始进入城市空间,特别是当时的社会各界精英人士,普遍关注城市视觉形象的建设,对于空间的雕塑艺术造型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平台.

城市雕塑、民国时期、中国城市

J313.2;TU984;K258

2013-06-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6-31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雕塑

1007-2144

11-3579/J

2013,(2)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